长期以来,Facebook和Twitter一直在社交网络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说起“社交大佬”Facebook,大家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在中国的诉讼事件也是闹得沸沸扬扬。而Twitter,虽然不如Facebook那么有名,但是也得到了用户的青睐。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些替代性的社交网络,它们正在缓慢的发展,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它们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
据全球信息服务公司 Experian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可替代性社交网络在全球市场份额迅速增加。不出意外的话,Instagram和Pinterest将成为可替代性网络中的“巨头”,当然其他社交网络用户数量也在增加。
根据2011至2012年的数据显示,Instagram在澳大利亚用户数增长了362%,在英国增长了2028%,在美国更是大规模的增长,达到17318%;Pinterest在澳大利亚用户数增长了798%,在英国增长了1489%,在美国增长了5124%。这些社交网站虽没有像Facebook和Twitter这么多的用户数,但它们都被视为了“可替代性的社交网络”。
在 Experian担任数字媒体观察的James Murray表示,他认为Instagram和Pinterest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它们提供的内容比较新颖。
他说:“Instagram和Pinterest在过去一年中的显著增长,原因在于它们没有试图成为‘另一个Facebook’,相反它们积极地寻找市场空白。”他还透露,随着技术的进步,可替代性社交网络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他表示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希望看到一些更加另类的社交网络,提供更多新颖的内容。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6大可替代性的社交网络(除Instagram和Pinterest外):
Path:Path是一个“私人网络”,它如Facebook一样,都可以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进行联系,不同的是,Path上用户数最多只能设置150个朋友。Path的设计比Facebook要漂亮得多,而且它包含了更多应用程序的特点和功能。
Tagged:它主要是让用户结识拥有共同爱好兴趣的新朋友,是一个拥有300万注册用户的社交网络。用户在上面可以找朋友、分享照片、玩游戏等。
Pair:它是一款情侣间的社交应用,为情侣创造了一个二人空间。可以聊天、分享图片或者是显示地理位置,总之其他人看不见情侣间的互动。
Roamz:该应用程序整合了来自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网络的信息,让用户可以在自己身处的地方找到有趣好玩的地方,如发现餐厅、酒吧等。
Circle:它连接到Facebook账户,可以显示周边的Facebook好友、以及同一个社交网络的用户。该应用程序不会透露用户确切的地理位置,用户可以自行选择与他人分享多少信息。
Button:它可以替代Pinterest,主要专注于时尚,通过用户的时尚物品,展示男性和女性的时尚。另外它也可以建立不同的列表和允许评论等。
本文由最科技金鑫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zuitech.com/15557.html
乔布斯曾说“如今最有前途的新科技技术,往往不是知名的专业团队开发出来的,而是由一些不出名的创业团队开发出来的。”不说微软、阿里巴巴,腾讯QQ、Facebook也是很好的例子。狠狠推这款跨平台聚合推送社交信息的手机应用,也是由一支年轻的创业团队开发出来的。
狠狠推,狠狠地发挥主动推送(push)作用,将用户最需要的、最关注的、最重要的信息智能地、贴心地推送到用户的“手”中。
当下,社交网络引发第二次信息爆炸,手机正在替代电脑成为个人信息中心。国外TC博客的调查数据显示,我们80%的时间,80%的信息都将通过手机获得。狠狠推的出现,解决了用户需要及时获得重要社交消息、重要关注对象的最新状态、定制化内容资讯,并及时分享传播、反馈的问题。
现在许多应用比如说微博和淘宝等,本身都自带了推送功能,而且在推送内容完整性上有着先天性优势,所以给专门的推送应用留下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大。狠狠推专注于各种社交信息的推送,走内容订阅和推送并存的发展之路,一方面淡化了社交网站本身的消息通知功能,另一方面在用户正常接收的推送信息中,嵌入优惠券、本地消费、降价提醒等广告信息,实现了公司的盈利。
最新版的狠狠推,已经加强了UI设计和内容呈现,同时实现了“精简的、重要的、可推送”的“个人文摘”式阅读与交互体验。与信息处理应用速推和过滤微博信息应用优微相比,狠狠推把挖掘和推送结合,更重视电商信息的挖掘。当用户通过狠狠推UGC的内容分享到社交平台,定制了某推送服务,分享了某条资讯,特别关注了某人,新的用户会被吸引过来,即无形中帮助用户社交网络再次扩展。
一定意义上,今天的社交网络已经绑架了我们,并在社交本身、信息获取方式、电子商务等方面,正慢慢地改变人们的生活,高效地利用社交网络尤为重要。
整合型推送应用通过众多信息整合,做到一站式推送服务,可以提升用户筛选信息的效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狠狠推也是一款个性阅读器,将即时性较高的各类消费信息分门别类,让用户根据不同的需求定制推送信息服务。个性化阅读虽然还比较新,但在信息的个性化推送、互动性以及趣味性上,比传统阅读有很大优势。
总体来讲,能否满足当下人们对于社交信息“个性、快速、精准”的阅读需求,开发者把重点放在获得更多的信息平台授权和许可,以多渠道的信息来源来丰富应用内容,并延伸产品的产业链,加强应用的细节把握,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失误,强化用户体验,吸引用户获得更长的产品寿命,才是狠狠推真正走向成熟的关键。
PS:创业者的成长需要引起业界的不断关注,原更多的朋友可以给予互联网创业者关爱与帮助。加入最科技的创业扶持计划,实现你的梦,奉献你的爱!
本文由最科技扶持计划袁丽娟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uitech.com/15248.html
最近,红杉公司开发出新的语音通讯服务—— Bubble Motion(气泡的运动),Twitter,Socialcam和语音信箱的功能加以混合。由日本风险投资公司JAFCO,提出了一个额外的500万美元投资计划,投资他们的语音博客服务和其相关应用程序开发。
气泡运动是开拓社会消息的移动电话,气泡运动的泡沫是一个社会消息传递的服务,人们与朋友、家庭、粉丝和追随者分享短信和语音更新。泡沫像Twitter一样有语音服务,使手机具备社交网络功能。
气泡运动,是由一组在手机和互联网行业行业建造过无数成功的公司的老手们,如红杉公司、帕洛玛尔企业、Comcast交互资本、新加坡电信Innov8和Infocomm投资。这家公司的总部设在新加坡。
根据Adage.com报道,气泡运动已经在印度获得了人们的认可,社交网络用户的活跃阵地,已经从最流行的“推特”向“气泡”转移。
使用气泡的iPhone应用程序,从别人的电话中留下语音信息,发送气泡消息,发布一个迷你博客,没有什么特殊的麦克风设置和编辑要求。名人们通过日常的语音更新,与他们的粉丝交流互动,气泡运动每一天的语音更新可能非常有用,而且,在企业主向潜在客户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方面,也非常有用。
气泡运动的其他用途,可能的确是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下更新一个迷你播客。你可以分享你正在听的一首歌曲的摘录,或向和你有联系的人发送早上好消息。
你还可以通过气泡运动的链接,发送你的语音和短信到你的Facebook和Twitter交流群中。当你的气泡应用程序使用到第30天,就可以访问名人广播。该公司表示,Lady Gaga的粉丝贾斯汀比伯,实际上可能很快就可以通过服务跟踪和打听到他的偶像的日常活动。
微博日渐深入人们生活,微博的影响甚至深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语音博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由最科技袁丽娟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Tags: Android, iPhone, 气泡运动, 社交网络, 语音博客
最近,网上社区很是流行,其使用人数也在不断飙升—可以看出,社交网络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
社交媒体才刚刚起步。众多消息来源称大约有1/4的人花在网上的时间比他们睡觉的时间还多。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在线社区比起以前有了更多的相关性和普遍性。
听好了!现在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要告诉你们。而且稍后还会告诉你们个更重要的好消息。
先说好消息吧:任何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在线社区!技术很现成,就等着你来用了!抓住它,使用它!你需要的就是它了!
坏消息是: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在线社区—这意味着,互联网将会充着各种空论坛、无聊的网站以及那种来无影去无踪的鬼镇社区—这,是你不想要的吧。
再来个好消息:我们告诉你如何创建一个在线社区,不仅会存活,而且会持续的活跃下去。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一样,如果你想要长久的把它维持下去,就还需要一点点的运气。不过,想想自己能够做的,尽量把它做好吧!
你需要:目的
人们加入在线社区无非是为了自己的目的。你的社区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你能带给别人哪些别处没有的东西?别人凭什么非得加入你的社区?
澄清一点,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去出售实物产品。你甚至不需要提供给他们任何有形的东西。你需要的只是别人定期访问你网站(或是博客、论坛等)的理由。
也许你可以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里面访问大量的专家。一个想法就是把他们都聚在一起,然后建一个问答性的社区。这种在线社区有一个目的:能让大家即时的访问专家。
你的想法甚至不需要是革命性的。也许你只是想要创建关于特定视频游戏的一个在线论坛。你的目的是什么?是编制一个拔尖的游戏,与游戏开发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还是在一个比赛中获得名次?仔细想想,明确自己社区的存在理由,才能让它更好的发展下去。
确定你的理由。如果你没有认真对待你的在线社区,那你注定是失败的;如果你弄不清人们加入你社区的原因,就不会有人来参加。
你需要:外展
现在,已经确定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了,不过你社区的成员却很少。你自己有什么好法子呢?答案很简单:去找更多的人!
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需要你自己的努力了—要有足够的毅力!此时,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否则当事情变得棘手的时候,你会很容易选择放弃。
在寻找自己成员的时候,要尽可能简洁把你的社区介绍给他们,然后问他们是否有兴趣加入。无论如何,你要谨慎点!如果你对自己通讯录中的人进行群发,又或是在Facebook中做一个快速发布,然后就期待人们成群结队的加入你的社区—这真是大错特错!
人们都不喜欢被别人打扰,也不喜欢这种群发性的信息。你要沉下心来,不要把周围的每个人都看成潜在的社区成员,有事没事就对他们进信息轰炸。相反,你要一个一个慢慢来。因人而异,把你的邀请弄得个人化一些。让他们看到你根本不在乎会员数量,你在意的是这个社区本身!
你需要:承诺
现在,你可能有一打定期在社区中活动的活跃成员。太棒了!这个数目可能不是很大,不过与你刚开始做的时候相比,已经算是收效显著了。你已经度过了一个关口,不过,需要你做的事情还有更多。
既然已经有很多的人在你的社区里面聊天了,那你就不能把他们给流失掉。当然,他们可能会自己发帖子,也许会发表一下自己的小文章。甚至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如果没有你的话你的网站也会很兴隆—这,无疑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你能把他们带进这个社区源于你对他们的承诺。他们在这里,也源于对你的信任。并且,他们也在热心的帮你建设好这个平台。如果你撒手不管了,即使时间不长,也会让他们认为整个项目已经被抛弃了—然后,他们会选择离开。
正确的做法是,让用户充分的参与进来。你已经把他们领进门了,还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留住。提要内容、进行激烈的讨论,让他们在你的社区中一点也不感觉到无聊。你越是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呆在一起,他们就越喜欢为你的社区出力。
启动一个在线社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我们在《教你如何启动一个在线社区!(下)》中会继续教你如何选择管理员,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以及你的社区该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敬请期待!
本文由最科技杨新明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uitech.com/13700.html|关注我们:腾讯微博@Zuitech
近几个月,LinkedIn的创始人Reid Hoffman造访了中国,许多消息和迹象表明,这家专业的社交网络正准备向中国进军!据报告显示,尽管在中国还没有申请执照,但是LinkedIn在这里已经拥有了200万用户。这项服务有个特定的国家域名cn.linkedin.com,它的中国版本看来是指日可待了。可能你会问:为什么公司还没有进军中国?为什么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为一方霸主呢?
美丽说创始人徐易容说道,LinkedIn可能在中国不会那么受欢迎,因为这里的商人们非常保护自己的联系人。他们认为自己的商业网络是一种个人优势,而不会将这些公之于众,也不想在线下领域之外的地方联系他们。徐易容开玩笑地称这些离线社交网络为“看不见的LinkedIn”
而一个与之相对立的观点却表明,文化并不是阻碍LinkedIn的关键性因素,真正起作用的是互联网生态系统。特别是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方面,相对西方来说,中国在这方面尚欠发达。 Dominic Penaloza就是这行的佼佼者,他是Ushi(优士)的联合创始人兼CEO,Ushi看起来很像LinkedIn,但有许多关键的不同点。
“中国的HR行业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Penaloza说道,“也就是说,尽管中国有数百万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但是他们在互联网上起作用才刚刚开始。”
在美国,人力资源行业对LinkedIn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公司专门招聘人才的工具,并且占其收入的大部分。北美GDP仅为中国的1.6倍,而招聘市场规模却是中国的7倍。
Penaloza的技术联合创始人是从天际网转移到Ushi的,天际网是另外一个LinkedIn类型的网站。天际网声称自己有600万用户,与其他中国互联网服务一样,你很难评估这些数字的准确性。Ushi网只有80万用户,但那是因为该公司针对的人群是顶级高管们。该公司推出了私人邀请论坛,就是想要用户体验到一种高品质的专业环境。Penaloza说的800000用户中,有50000是CEO级别的用户。
因为这个市场仍然不完善,Penaloza把它比作2006年的美国Ushi网,Ushi那是已经添加了一项人力资源服务在里面。它分配了六个员工,专门在后端帮助雇主发现潜在雇员。Ushi网也与Gerson Lehrman集团合作,接受了对方300万美元投资,来帮助改善其国际专家网络。
LinkedIn的到来无疑是对Ushi的巨大挑战,但优士不会退缩。Penaloza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外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做得特别出色的。LinkedIn在日本的表现也没有那么引人注目。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总部位于国外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占地为王的”他说道,“LinkedIn当然想试试看,一旦成功,它的辉煌将载入中国史册。”
当然,中国的互联网还只有12岁。不是说它微不足道,但是它的确很年轻,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
本文由最科技张紫薇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uitech.com/12478.html |关注我们:腾讯微博@Zui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