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最科技官方博客

我的 Blog博客

互联网

深度解析:中国互联网大佬的沉浮(一)

案例一:博客网

案例特点:中国互联网web2.0的旗帜

创业者的教训:不要小看巨头们的后发优势

VC的教训:选对跑道,还要选对运 动员

方兴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界绝对如雷贯耳,他有着“互联网旗手”和“中国博客之父”之称,对于中国互联网Web2.0的发展普及有着无法磨灭的功绩。

2002年,方兴东创建博客网的前身(博客中国),之后3年内网站始终保持每月超过30%的增长,全球排名一度飙升到60多位。并于2004年获得了 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和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的50万美元天使投资。2005年9月,方兴东又从著名风险投资公司Granite Global Ventures、Mobius Venture Capital、软银赛富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那里融资1000万美元,并引发了中国Web2.0的投资热潮。其后活跃在中国的VC要是不知道Blog、Podcast、RSS、P2P 等术语,不看博客、播客、视频、交友等项目就是落伍的标志。

随后,“博客中国”更名为“博客网”,并宣称要做博客式门户,号称“全球最大中文博客网站”,还喊出了“一年超新浪,两年上市”的目标。于是在短短半 年的时间内,博客网的员工就从40多人扩张至400多人,据称60%-70%的资金都用在人员工资上。同时还在视频、游戏、购物、社交等众多项目上大把烧 钱,千万美元很快就被挥霍殆尽。博客网至此拉开了持续3年的人事剧烈动荡,高层几乎整体流失,而方兴东本人的CEO职务也被一个决策小组取代。到2006 年年底,博客网的员工已经缩减恢复到融资当初的40多个人。

博客网不仅面临资金链断裂、经营难以为继,同时业务上也不断萎缩,用户大量流失。为摆脱困境,2008年,博客网酝酿将旗下博客中国和bokee分拆 为两个独立的公司,而分拆之后分别转向高端媒体和SNS。但同年10月博客网又卷入裁员关闭的危机之中,宣布所有员工可以自由离职,也可以留下,但均没有 工资,此举被认为与博客网直接宣布解散没有任何区别。

其实,早在博客网融资后不久,新浪就高调推出其博客公测版,到2006年末,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的博客力量已完全超越了博客网等新兴垂直网站。随 后,博客几乎成为任何一个门户网站标配的配置,门户网站轻而易举地复制了方兴东们辛辛苦苦摸索和开辟出来的道路。再后来,Facebook、校内、51等 SNS社交网站开始大出风头,对博客形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网民的注意力和资本市场对于博客也开始了冷落。

另外,无论是方兴东自己还是熟悉他的人,都一致认为他是个学者或文人,而绝非熟谙管理和战略的商业领袖,没有掌控几百人的团队和千万美元级别资金的能 力。博客作为Web2.0时代的一个产品,无疑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跨越,引领互联网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博客本身是成功的。但对于博客网,它让投资人 的大把美元化为乌有,从引领Web2.0的先驱成为无人问津的弃儿,无疑是失败中的失败。

案例二:分贝网

案例特点:创业者由草根走上圣坛,再沦为阶下囚的创业过山车

创业者的教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VC的教训:每个投资的项目,都是自己的孩子,生下他,就有义务照顾他

说起分贝网,知道的人不会太多;但说起《老鼠爱大米》,不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如同刘谦的魔术,互联网也是一个可以见证奇迹的地方。互联网在中国的历史虽然很短暂,但创造的奇迹和神话一点儿都不少,而分贝网及其创始人郑立无疑是 这些神话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从一个毫不起眼的电脑城打工仔变为重庆IT行业的第一人和“80后”创业成功的偶像;仅仅5个年头之后,他又因为非法经营 被刑事诉讼,面临牢狱之灾。他是如何由草根走上圣坛,又为何从偶像沦为阶下囚呢?

2003年6月,在重庆石桥铺电脑城打工的郑立,和朋友一起创建了163888网站,寓意“一路上发发发”。此时网站不过三、四个人,他们在电脑城附 近租了个小房子,吃、住、办公都在一起。随后,他们开发K8录歌软件,163888逐渐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络歌手聚集地。香香、杨臣刚等网络歌手在他们 网站成功推出,《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风靡一时,让163888网站名声大噪,号称“华人第一音乐社区”。

随后,163888受到过众多VC的追逐,2004年10月,IDG VC向分贝网投资200万美元(据悉,最终投资并没有完全到位),占其20%股权。这也是IDG在重庆投的第一家个人网站。到2006年,网站注册用户达 到1200万,163888也获得互联网领域的不少荣誉。同年,163888获得了阿尔卡特VC的600万美元投资,占12%股权。郑立曾做客CCTV 《财富故事会》,以“80后”领军人物的姿态讲述自己的财富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这一年,他24岁。

2007年6月,网站启用了新名字和新域名:分贝网(fenbei.com),但分贝网的赢利模式并未有根本转变,依靠卖空间和收取会员费的赢利模式难以为继续,广告成了分贝网主要的收入来源。

2009年,郑立涉嫌经营色情视频聊天业务被捕,2010年1月,此案开庭审理,郑立当庭认罪。

郑立涉足色情业务的原因尚不知晓,但分贝网日渐衰弱则是不争的事实。公司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新的投资却始终没有到位。有人猜测,郑立仅仅是用视频聊天的收入来改善分贝网的财务报表状况,以期分贝网卖个好价钱。

分贝网经营上处于困境,除了市场竞争激烈、商业模式不清晰之外,创始人团队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也有很重要的原因。据郑立早期接触过的一位做“天使投资” 的民营老板回忆,他答应可以投资200万,占30%的股份,但提出要另聘CEO,郑立没有答应。在融资之后,郑立也试图聘任职业经理人,但均告失败。其中 一位曾任在搜狐任职,但不到两个月就离任,他后来对媒体谈到了“80后”创业者身上有刚愎自用、不培养团队、不看重思想、不注重章法的四大顽疾。

分贝网已经停止运营,创始人郑立已是阶下囚。此次事件影响太大,想重新崛起,几乎是不可能。这样的结果出现,不过我们不禁要问:投资人对分贝网是彻底放弃了吗?他们对创始人不监督了吗?郑立组织48个小姐,分三班倒做色情表演,投资人一点不知吗?投资人曾将分贝网誉为中国的MySpace,并称 Facebook在中国没有能力收购分贝网。如今回头看看,这些豪言壮语更具有讽刺意味。

案例三:PPG

案例特点:中国风险投资界最火的案例

创业者的教训:创业的目的之一是赚钱,但不能仅仅是赚钱

VC的教训:尽职调查中,人的本性调查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

PPG,2005年10月成立,业务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售卖衬衫。轻资产、减少流通环节的概念,加上狂轰乱炸的电视、户外广告,迅速让PPG建立起市场领导者的地位,满世界都是“Yes! PPG”的广告语和吴彦祖自信的微笑。

2006年第三季度,PPG获得了TDF和JAFCO Asia(集富亚洲)的第一轮600万美元的联合投资。2007年4月,PPG获得了第二轮千万美元的投资,除了第一轮的TDF和集富亚洲追加投资之外, 还引入了KPCB(凯鹏华盈),KPCB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与红杉齐名。在2006年-2007年,电子商务在VC投资圈非常吃香,而PPG 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谓绝对的明星项目,无数同行都羡慕这几家能有幸投资进去的VC。

2007年底,PPG已经开始被媒体披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拖欠货款、货品质量投诉、等,但PPG仍然受到了数家风投机构的追捧,三山投资公司击退其他 竞争对手,向PPG投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资金。三山投资宣称选择PPG是因为很看好其市场、模式及团队,并透露PPG已计划于2009年初去美国纳 斯达克上市。

2008年,PPG模式出现了VANCL(凡客诚品)、优衫网、CARRIS等几十家家模仿者,PPG不但丢掉了行业老大的地位、官司缠身、高管流散,更传出创始人李亮卷款潜逃一说。李亮称从2008年年中起前往美国筹备美国公司开业事宜,之后一直未在国内现身。

2009年末,一度被誉为“服装业的戴尔”、“轻公司的样板”的商业神话终于还是像肥皂泡那样破碎了。PPG总部早已人去楼空,一片狼藉,贴在墙上的 法院执行裁定书则显示PPG已经关门大吉,不少消费者付款后拿不到货物,因而愤怒地将PPG称为“骗骗哥”。而随后,PPG唯一剩下可以称之为“资产”的 东西——注册商标“PPG”,在拍卖中无人问津。PPG累计从上述多家家知名VC处获得了5000万美元左右的投资,彻底关门也意味着5,000万美金血 本无归。搜狐IT在2009年互联网大会上曾评选出5年来投资最失败网站,PPG名列榜首,成为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投资笑话。

事后,有人透露了PPG失败的真正原因:创始人李亮表面上市做电子商务,但配套的物流、仓储都是自己的公司,或间接与他有关,他不停地向这些公司打 钱,投资人的钱作为费用变相进入他自己的名下。钱转移光了,李亮也没了。他从一开始就是有预谋、有准备地圈钱,他很聪明、勤奋,执行力也够,但就是出发点 不纯。

PPG模式的模仿者之一VANCL的发展状况非常好,可以说,PPG模式的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一个公司的成功,商业模式这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执行这个商业模式的操盘手。PPG失败,错的是人而非商业模式。

互联网被创业者看做是一块大蛋糕,有太多的人涌入,但要记住一点,互联网并非是一个黄金地,这是一个有着巨大风险的赌场,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让你的万贯家产毁于一旦。现在的你感觉到危机了吗?

本文由最科技李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uitech.com/15512.html

Tags: , ,

星期一, 09月 3rd, 2012 科技 没有评论

“无限滚动分页”带给我们翻滚的未来

几年以前,所有上网的用户都要拿着手中的鼠标不断点击来获取内容,而今天我们要想查看网页下面的内容只需轻轻滚动即可。截止到本周为止,Twitter、Pinterest、Facebook、Instagram等主流应用都已经加入到无限滚动的阵营里了。为什么如此多的消费者互联网公司争相使用这个神奇的设计模式呢?

之前用户们都是被迫等待网页的重新加载,从一块内容跳到下一页面需要点击、等待。而现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正在四处泛滥,所以一切都变了,今天的设计师们都在点击、弹出和滚动的选项中,果断选择最适合用户的全新体验。

生活中充满了无休止的搜索

我们都喜欢无休止地寻找新奇内容,而无限滚动分页则是人机交互设计的最好选项。当然,滚动分页的日益普及也存在很多技术的原因。动态内容的兴起就像一股新鲜血液一样注入人们的生活中,相比于分页建立的静态内容而言,它需要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但要想充分了解滚动分页为什么这么好用,还得进行一次短暂的思想旅行,让时光倒流到很久以前……

经过千年的磨练,我们的大脑已经进化成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预测机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人类这个物种就受益于独特的大脑思维,因为它能够根据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来推测未来发展,并适时做出完善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可以活足够长的时间来传播基因。

人类特殊的大脑调节创建了认知捷径和反射习惯,让我们一次就能处理大量的信息。大脑已知的因果模式会移动到长期存储状态,因此我们可以专注地学习新事物。但我们的大脑并没有足够强大预测能力来见证未来,无限滚动的出现就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访问可变量的内容。

充分利用用户的好奇心理

一些像无限滚动类似的信息显示方法,让用户、读者产生了极大地好奇心,情不自禁地想看看下一个分页的内容是什么。就像咖啡和巧克力一样,无限滚动吸引了大量关注,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使用该设计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瀑布流图片分享巨头—Pinterest。Co.Design的撰稿人Cliff Kuang表示,Pinterest风格的内容展示赢得了足够多的回头率,你完全可以通过鼠标在屏幕上的停放位置,来控制该网页无限滚动的下拉速度。

一连串诱人的内容给用户提高了浏览速度,“诱使”他们继续往下滚动翻看,既保持了他们集中的注意力又很好地刺激了他们对内容的渴望程度。视觉上产生的张力很容易让人上瘾,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完全可以亲身体验一番。我敢保证只要你进了Pinterest的网站主页,你就满怀好奇地将鼠标不断地往下滚动。

未来无限滚动的趋势

在无限滚动中受益的当属移动和网络接口,设计师们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在两个版本的产品做出一致的优质体验。一旦用户学习了如何使用这个产品,他们就会不受控制地形成探究习惯。在这里,设计成为一个竞争优势,只要你把握住用户的“口味”,做出适合用户的使用体验,他们就很难转向竞争对手的产品了。

手机正在成为人们连接互联网的主要途径,所以创建一个优化的移动接口,并将其移植到Web中去是很有意义的战略。虽然不是所有的商家都适合这一无限滚动策略,但有效地利用移动屏幕,提高负载动态内容的能力外加用户“上瘾”的特性,无限滚动分页将成为分霸天下的主要角色。

本文由最科技邬云连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uitech.com/14524.html

Tags: ,

星期三, 08月 29th, 2012 科技 没有评论

30年科技,奏响PC、网络、智能机三部曲

过去30年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这里我们跳过那些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直接切入正题。其实过去30年的科技创新史完全可以用三个镜头带过,每次的飞跃都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多元化的创新时代。每个时代都创建了全新的科技产业,铸造了一大批的百万甚至亿万富翁,给我们塑造新的时代榜样、科技先锋。这些都是人类历史拐点中最重要的时刻,而我们也正处于科技创新史上的第三乐章。

第一乐章:PC

第一个科技创新的进化飞跃就是个人计算机,IBM、苹果、雅达利、微软、Tandy都是这一时代的主力军,当然还有很多已经被人遗忘、没那么成功的角色。那时低功率的笨拙计算机只能为我们提供数字、文字处理、图片编辑和游戏等简单操作,不过这次革命使得计算机机型相对微型化,占据的空间还算有限,所以小型企业和个人消费者都可以购买使用。当然其在交互设计和软件开发领域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个人电脑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辅助工具,比如Lotus 123、办公软件、photoshop、专业排版软件等。

作为工具本身进化而言,计算机基于的操作系统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升级,从命令行系统(如DOS和UNIX)飞跃到图形用户接口(如Mac OS,OS / 2和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这个时代为我们奉献了鼠标、彩色CRT显示器以及带有液晶显示屏的早期笔记本电脑。

当时拥有个人电脑的用户群体还相当弱小,机主都在讨论什么时候能有更高速的处理器,那时候一个400MB的硬盘驱动器足以得到极高的回头率。

第二乐章:网络

回首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的规范仍在继续发展,而另一个科技创新的飞跃(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上百万台个人电脑的核心力量开始散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让人们将电脑相互连接在一起,不仅应用于小型私人网络(公司或大学范围),还可以共同享用因特网这块肥肉。现在提及因特网无人不知,甚至还会深感落后,但在当时因特网刚“出道”引发了很多人的围观。

这次科技革命为用户在全球范围内的创新交流打开了新窗口,通过因特网任何人(个人或企业)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掌控自己的交流,不必在同时同地即可与其他人侃侃而谈。

同步通信在这个时代也得到了飞速创新(最明显的当属即时消息和视频聊天),接下来电子邮件和“万能”的万维网改变了传统的网络游戏规则,很多人都把Web传颂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一些家喻户晓的互联网公司(比如雅虎、谷歌、亚马逊、Facebook和YouTube),让人们不再怀疑网络所能带来的巨额财富和“超能力”。

第三乐章:智能手机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迎来了第三个科技飞跃时代(智能机),起始于RIM和诺基亚,但压轴的还属史蒂夫·乔布斯带领的iPhone。智能机因其体积小、功能强等特性而备受众人青睐,很多用户都是随身携带、机不离手。

显而易见的是iPhone和Android设备已经席卷了全球,毁灭性地垄断了现有的移动业务,匪夷所思的销售数字让人大跌眼镜(2011年苹果出售iOS移动设备的记录超过28年里所有Mac电脑的销量)。这是一个巨大的科技浪潮,让人根本无法从中挣脱出来。

对我们来说第三乐章意味着什么?目前还有很多人在钻研桌面工具和服务,但他们的未来市场远没有移动设备那么强悍。新时代下一轮的巨人—微软、谷歌、亚马逊或Facebook,都将集中火力主攻用户“口袋中的上网机器”,谁下手快、准、狠,谁就能抢先获得主动权。

一键共享的同步体验:众所周知,目前移动网络流量正在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增长,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已经远超越了桌面电脑,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显然还会继续“恶化”。用户希望自己想要的服务能达到触手可及的境界,一旦移动设备与众多网络服务联系到一起,甚至到达“云”端,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同步消息。

设计比以往更加重要: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对于外观形态、界面设计、人机交互体验和产品个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一不留神很有可能对品牌手机企业产生诸多不利。设计之于智能手机产品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带有强烈品牌识别性的个性化外观和操作界面将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发展不容忽视的重点。

充满机会的世界:目前手机的硬件配置在急速提高,手机用户基数不断的扩大已经远高于PC用户,使用时间和便利性都已超越了PC,未来智能手机市场将呈现稳定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不断完善的手机基础服务设施还隐藏着巨大的利益,变幻多端的智能机品牌,让人忍不住畅想明天的智能机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本文由最科技邬云连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uitech.com/14331.html|关注我们:腾讯微博@Zuitech

Tags: , ,

星期二, 08月 28th, 2012 科技 3条评论

急讯爆料:伊朗计划到2013年停止使用互联网 

伊朗正计划加入放弃全球互联网的国家行列,以保护自己国家的内联网。据伊朗官员透露,这项计划将在2013年完成。

据国外媒体最新报道,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信息通信技术负责人Reza Taqipour在卡比尔大学的发布会上这样宣称:全球网络“不值得信任”、“只是为一两个特定国家服务的工具”。

来自《连线英国》的报告:“Taqipour解释说,伊朗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国家机构将在今年9月将一部分政府机构网络系统从全球互联网中分离出来,以保护国家情报。”

很多人士认为这是控制网络内容和权威国家对本土认知的措施,其实,这种转变也并不是没有缘由。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早在2010年,伊朗官方就发现了潜伏两年之久的电脑病毒—— Stuxnet(震网)——一种实为以色列和美国情报局联合制造出的电脑病毒。这种病毒摧毁了多达1000台的为伊朗核计划工作的离心机。

紧接着,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Flame(火焰)的电脑病毒,这种病毒密切的监视着伊朗的电脑网络。其潜伏性之广泛,包含了伊朗中央情报局,伊朗国家安全局。

伊朗官员一再强调要建设国家内联网的原因,是其因为国家互联网遭受了“震网”及“火焰”病毒攻击。而伊朗对此坚持认为这两种病毒是由美国和以色列联合研发的。

虽然很难在内联网中追查到伊朗核计划的细节,但也并不确定一些消息评论不会让人觉察到什么。伊朗做这种“断网”决定,必然将会导致伊朗与国际信息脱轨,但此措施也确是伊朗的愤然之举。在这一行动实施后,又将引发一场怎样的国际尖峰对决,国际形势又将发生怎样的改变——这着实令人揪心。

本文由最科技张一丹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uitech.com/13857.html|关注我们:腾讯微博@Zuitech

Tags: , ,

星期六, 08月 11th, 2012 科技 没有评论

你知道2020年的互联网怎么赚钱吗?

世界每天都在变化,而web可以算是巨大变化的顶尖“人物”,202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数量预计将翻两番达40亿,大多数的新用户将会使用多个设备。现有的设备使用趋势将会显著地从大块头电脑转向更灵便的移动设备,比如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当然未来的2020年,肯定还会有很多什么其他的设备渗透于我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

随着在线人口地不断增多,人们使用的设备也越来越分散于多个类型,随之而来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令这些通讯设备既赚钱又不分散。

我们暂且先分析一下当前的现状,目前大多数的移动应用程序可以大概分为四类:

浪费时间之事,比如愤怒的小鸟和植物大战僵尸,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娱乐价值。

手机主界面显示的核心实用程序,例如相机、手机、联系人、短信、日历等。

偶尔实用的插件式应用程序,比如OpenTable,Uber和Hipmunk,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用。

通知告示(驱动应用程序经常出现),可以安排日程、待办事项,为健忘的用户提供提醒服务。

泛泛地说,这四个类别的程序正好可以描述2020年的网络将如何被充分利用,怎么更好地赚钱

娱乐应用将通过它的内容本身来盈利(支付游戏或订阅节目),或者靠其中的广告来挣钱。Facebook的社交广告,可能并不像其他在线渠道那么明朗,但是Facebook的宽范围和高流量,使它成为一个宣传品牌的天然场所。

核心应用程序将作为独立的应用程序被出售,或者用来提供订阅服务。显然在这一领域,广告这条路是不可取了,因为当人们使用核心应用的时候,肯定不能容忍广告的出现。

插件式应用程序将主要靠广告作为主要赢利点,这将会更有针对性。

通知告示类应用,将通过广告、订阅、免费增值服务来盈利。那类提高个人效率的应用程序,比如说用来提醒你每隔一小时休息一下,可能是免费的;基于某种形式的促销团购提醒类的应用,就像sale alerts,将主要通过广告来收益。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娱乐和核心类应用程序(网络的主体),将主要通过现在热门的广告途径来赚钱。

设备平台=市场分散化吗?那么2020年的在线广告与现在相比将有何不同呢?设备种类的激增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线广告的固定模式。

从历史观点上说,我们已经见过两个主要类型的在线广告:付费搜索和显示。付费搜索因搜索关键词而命名,显示则通过几个小方面来查看广告的效力,比如给人的印象,点击量,固定用户,流量,再次光顾的老用户等。

2020年网络广告行业最大的挑战就是设备种类的激增,商家无法再根据用户可能拥有的所有设备来跟踪用户的行为,而且隐私倡导群体也越来越庞大,已经不可低估。未来在线广告市场似乎将被种类繁多的设备高度分散,在线广告市场支离破碎可能看起来很像是自然的结果。但是更大的分裂意味着更多的广告商效率低下,意味着在线广告商的花费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是否有办法避免在线广告市场因设备种类多而变得支离破碎呢?我们只需要一起来看看付费搜索市场对此的解决方案。

像搜寻查询一样,网络上偶尔实用的插件式应用程序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应用来定位自己的位置,搜索其他服务,寻找地点等。

针对应用程序和设备展开不同渠道的合作。不管用户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机还是智能电视,在旧金山使用Urbanspoon来浏览泰国餐馆,总会出现与它相关联的同类消费者意图。消费者可以看到与自己的兴趣相关的广告,不至于那么反感,与此同时,商家也为自己的产品做了宣传。

设备种类的激增也许会使得在线广告市场支离破碎,但是设备的增多、用户的增长也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当然每个公司的战略都各有所长。要想知道哪家企业能在激烈的淘汰赛中,稳操胜券,只能看他们的适应力和变通力了,毕竟适者生存才是王道。

本文由最科技邬云连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uitech.com/11734.html|关注我们:腾讯微博@Zuitech

Tags: , ,

星期五, 07月 20th, 2012 科技 没有评论